一个月前(3月16日),屈臣氏母公司发布2022年财报。财报显示,屈臣氏2022年全球总营收同比下滑2%至1696.45亿港元,EBITDA(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)为143.09亿港元,同比下滑11%,跌至2020年的水平。其中,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同比下滑23%至175.79亿港元,EBITDA为10.9亿港元,下滑59%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是屈臣氏中国近9年来业绩最差的一年,总营收低于2014年,并骤然停下了进入内地33年来的扩张脚步,2022年店铺数量首现负增长,共关闭343家,店铺总数跌破4000家(为3836家),平均下来,几乎每天关一家。
回顾屈臣氏的“光辉岁月”,年增300家门店的快速奔跑持续了5年(2015年到2019年),而今单店收益也在不断下滑。
1828年“小药房”屈臣氏诞生了,1981年被华人首富李嘉诚名下的和记黄埔收购后,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。30多年间,不少红极一时的海外品牌,均借屈臣氏才得以打开国内市场。
依靠独家代理和自有商品的差异化竞争,屈臣氏曾在内地490多座城市开了超出4100家店铺。如潮水般的客流,也让“初代”店员们收益颇丰。曾在屈臣氏做了8年多的销售刘畅(化名)称:“十多年前,我一个月工资能拿到1万余元。”
“最好的时候,我们区域多家店铺的单店月销售额均超过100万元。”曾负责屈臣氏多座城市运营管理的邹瑜(化名)向记者透露,2011年前后,是屈臣氏的“黄金年代”。
在大部分70后、80后的眼中,屈臣氏曾是时尚、潮流的代表长达数十年称霸全球美妆零售业。
然而,一些95后、00后的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他们眼中的屈臣氏更像一家便利店或者生活用品集合店。
“一年多没逛屈臣氏了,以前还挺喜欢逛,品类比较全,商品还经常做促销,价格也比较划算。”来自北京的95后林雯(化名)对记者表示。当被问及现在屈臣氏为何对她失去吸引力了,林雯表示,店里卖的网上都有,价格也没有太大优势了。
记者在某点评平台注意到,不少屈臣氏门店的点评中,都出现了关于店员服务不佳、商品价格经常变动、推销现象严重的吐槽。
一家美妆品牌相关人士称:“调整自营品牌的占比,扩大其他品牌,是屈臣氏是否可以扭转颓势的关键。”其实屈臣氏的系统、供应链、管理标准化在目前市场仍有竞争力,如果能进行策略上和产品上的调整,我觉得还是起得来。但是就看这个时间有多久,超过两年就没戏了。”